<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双协同”创新发展战略与多元评价研讨会在校举办

发布者:吕客发布时间:2023-06-01浏览次数:16

  5月30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双协同”创新发展战略与多元评价研讨会在上应大奉贤校区召开。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督导室主任焦小峰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出席并致辞,校长柯勤飞作主旨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副校长毛祥东,以及来自全市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校领导、兄弟高校发展规划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焦小峰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地位和使命进行了全新的论述,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单独成章、一体部署,更加突出科教兴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了教育在科教兴国事业中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与不同创新主体联合、整合、融合,以更高质量的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印杰在致辞中表示,举办产教融合“双协同”创新发展战略与多元评价研讨会,旨在探讨高校如何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的实践行动为目标,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共创共建共享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产业进步的交互平台,通过逐步构建双方产学研有效运行的和谐合作体系,形成协同创新、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相信这深入、务实的交流及其会后的推广,将为高校、企业和高校带来众多收益,也为高等教育学会打造的政产学研互动平台再添亮色。

  郭庆松在致辞中表示,举办此次研讨会既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走活,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有效举措,也是应用型高校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创新举措,意义重大。作为上海地方高校,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在依托、服务相关重点产业中开辟应用研究“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充分利用分类评价的成果,加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努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柯勤飞以《“双协同”视角下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为题,从产教融合“双协同”发展何以必要、何以创新、何以实践三个维度出发,结合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内涵理念,深入阐述了“双协同”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理论内涵、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以及学校在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发展中实现“双协同”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效。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部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聚焦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享了同济大学践行“学术与育人”第一价值追求理念,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教育模式上的探索实践,通过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改革与创新,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生态。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郭建如基于对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实证调研,深入分析了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与改革举措。

  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处长赵广君深入阐述了“十四五”期间上海在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布局及要求,指出应用型高校要奋力抓住上海制造转型升级新机遇,为服务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东方美谷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袁飞阐述了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东方美谷聚焦化妆品、药品和食品“三品”重点领域构筑了良好的美丽健康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化妆品之都,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代表针对“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改革新设想”“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历史、难点、措施”“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案例与思考”“服务区域经济,提升产教融合效能的探索与思考”等主题交流了研究成果,分享了心得体会,探讨了发展路径,为中国应用型高校改革建设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了经验、贡献了智慧、凝聚了力量。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凝聚了教育主管部门、应用型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力量,为应用型高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多元评价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也是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持续深化的重要举措。

文:发展规划处/图: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