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学院召开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旨在优化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文化管理三个专业 2025 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会议邀请了来自行业一线和高校知名的多位专家参加。人文学院院长李正东、各专业系主任、骨干教师参会。人文学院副院长肖昕茹主持。
在专业汇报环节,社会工作系主任朱敏、社会保障系主任戴建兵、文化管理系主任刘军分别就本专业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理念、目标以及课程模块变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展示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朱眉华教授指出,提升实践教学占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先于学生进入实务领域,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院系也要完善实习配套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上海大学李敏教授聚焦特色培养方向与培养体系建设,认为要在师资基础和学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对标行业前沿趋势前瞻性地规划课程,形成专业内部的知识循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李含伟教授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名称提出了完善建议,围绕如何激发学生选课兴趣、构建更具韧性的知识结构展开讨论,为优化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上海市文旅局旅游时报王路副总编辑围绕行业人才需求展开论述,强调文化产业需要适应能力强、创意能力足、实践能力强且人文素养高的跨学科人才,同时建议学生实习实践时间应与行业用人周期同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上海市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王蓓蕾副院长、国药康养实业(上海)有限公司徐亚峰总经理则从用人需求角度出发,对培养方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与学院就今后产教融合的合作空间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李正东在总结时表示,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学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将认真梳理专家意见,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对 2025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加聚焦岗位能力,更加联动校社协同,更加贴近产教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论证会的召开为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新动力。人文学院将联动多方资源,培养出更多面向民生、服务和文化等社会事业,适应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