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全面推进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推进会召开

时间:2025-05-09  稿件来源:教务处  摄影:党委宣传部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之后,关键在落实。课程体系如何对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产教融合课程和AI课程如何推动教学创新?长周期贯通式的实习具体如何实施?制定出真正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学校推进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一环。

5月8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召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推进会,各学部(院)逐一交流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双元”、AI赋能、加强实习等为关键词,努力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想得到的美丽”变为“看得到的风景”,再落实为“走得到的景点”。

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新兴专业生长点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牵引。以服务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学校在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中努力聚焦新的生长点。

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主任韩生介绍,学部以“学科-专业-人才-产业”双向闭环协同为核心,加快整合薄弱专业和冗余课程,同时聚焦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布局增长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围绕绿色低碳能源 “研发—生产技术—安全与环境评价—质量控制—技术支持”的岗位链,强化高峰学科对人才培养的硬核支撑。此外,学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将课程体系从“学科逻辑”转向“行业逻辑”,引入驻企培养、岗课赛证融通等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智能技术学部以“需求+质量”双导向,将原有的17个招生专业精简为11个,分为智能制造和智能信息两大专业组,重点布局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学部常务副主任裴颂文表示,机器人工程专业依托全国智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企业赋分、长周期实践等创新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AI赋能教学成为亮点,新增《机器视觉与应用》《工业通信网络》等前沿课程,集成电路专业推行“3+1”住企培养模式,引入AI实验教学,助力学生掌握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核心技术。

深化校企协同,实施长周期贯通实习

将原有分散的实习教学环节整合为长周期贯通式实习,是落实校企“双元制”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本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难点和亮点。

材料技术学部主任房永征介绍,学部面向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成立了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学院,与行业学会以及集成电路骨干领军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 “2.5 + 1.5”校企双元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前2.5年,学生们在校园夯实理论根基,后续1.5年驻企培养,强化企业实践和产业一线培养周期,学生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核心实践环节被有机整合和打通,进而形成连贯的实践思维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成长为高素质集成电路材料产业人才。

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副主任周一鸣交流了学部围绕课程体系搭建、师资队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实践基地共建等关键环节协同发力,通过多维度协同,推动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纵深发展向“交叉融合、产教共生”的生态体系转型。

此外,学部在构建 “香 + X”融合课程群的基础上,打造了一套由“基础实训-岗前认知-专业精进-应用提升-实战锤炼-就业衔接”6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校企交替进阶、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人文学院院长李正东提出“强化阶梯实践、深化文工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强化了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务实习、专业项目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递进衔接。

同时,学院大力推进文工融合,打造“职业域-课程群”双向赋能体系,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学生在跨学科的碰撞中不仅拓宽了知识边界,更激发了创新思维。

对标岗位能力,跨界重塑课程体系

核心岗位能力需求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在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各专业强化目标导向,更加主动地回答专业育人“四问”(产业在哪、职业在哪、岗位在哪、课程在哪),推动课程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丁文胜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整合企业调研数据,锚定岗位需求,重构能力模块,致力于培养具有绿色低碳视野,精技术、懂运维、能调控、知处置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校企共建《热能转换技术》等8门产教融合课程,采用“实验实训→企业实习→工程实战”螺旋式实践体系,企业实践环节增加15周。与上海水泵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研发团队,实现毕业设计、学科竞赛与产业项目深度融合。

外国语学院院长潘智丹提出,英语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构建“语言根基→智能技术→行业应用”三级目标链,打造“英语+人工智能+化妆品”跨学科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新增《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化妆品英语语料库应用》等7门跨学科课程,删除传统理论课,将30%的课程调整为课内实验课。通过“8周集中顶岗实习+毕业就业一体化”模式,联合化妆品企业与语言服务公司,实现翻译能力与垂直领域技术的双重赋能。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杨昕巍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从手绘能力、材料结构能力、文化内涵和商务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能力需求分析,提出了“在学校” “来学校”“与学校”“从学校”四类培养场域的综合设计。

引入《AI+场景设计》《智慧城市产品设计》等前沿课程,与中建集团、上汽设计中心共建产业项目实践基地,学生直接参与可持续艺术大展等真实项目,实践学分占比达37%。

强化AI赋能,加快专业内涵升级

在本轮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学校提出所有专业都需要将AI素养融入培养过程,明确将要重点建设的“AI+专业”融合课和“AI+应用”垂域课,一体推进AI赋能教学模式改革和科研范式改革。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熊焰提出“科商融合、数智赋能、AI加持、跨界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智能化时代下的创新能力与适应力为目标,特别设置了“数智能力专项计划”,增设AI+课程。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数智贸易实务》《AI+跨境电商》,会计学专业新增《智能财务管理》等课程,信息管理专业强化《商业数据结构与算法》《AI智能体开发与应用》等硬核技能培养。通过“基础模块+行业垂域+实战项目”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商业分析能力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李法云设计了“生态+工程+数字化”育人体系,在风景园林专业增设《风景园林数字化设计》系列AI专业课,并在专业实验课增加AI应用环节,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景观信息采集、监测、分析、模拟、创造和再现的能力。

园艺专业聚焦“智慧园艺”方向,开设《智慧园艺生产与AI技术》等特色课程,联合上海鲜花港等企业共建智能温室实验室,增强学生在智慧园艺生产、智能温室管理、园艺科技推广等岗位的胜任力。

理学院党委书记陈雷以“师德为魂 数智为翼 产教为桥”为题交流了培养方案修订情况。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重构“智慧照明与显示”“智能光电传感”课程群,43.2%的专业课融入AI内容。

以《光学系统设计》为例,采用“DeepSeek+光学软件”融合教学,与上海三思电子等企业共建“3+1”培养模式,毕业实习延长至12周,学生直接参与LED智能调光系统研发等前沿项目。

落实,还是落实!

会上,“落实”一词被反复提及,成为贯穿始终的高频热词。

“各专业要像做施工图一样细化方案落地路径。”教务处处长王宇红提出,各学部(院)要做好后续各项教学环节的有序跟进,积极拓展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同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加强有组织的实习实践教学管理。

副校长毛祥东强调,各学部(院)要严格把关师生“入口关”、培养“过程关”、就业“出口关”,主动深入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突破常规建设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方案修订只是起点,落实才是关键!”校长汪小帆对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进一步强调,各学部(院)要始终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各专业要制定实施细则,强化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确保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实质性地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将企业从人才需求提出者转变为培养方案共构者,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动态适配。

全面修订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落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24—2026年)》,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高度重视,校长汪小帆、副校长毛祥东多次参加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启动会和研讨交流会。

在历时3个月的集中修订过程中,教务处携手各学部(院)进行了多轮深入研讨,对方案进行逐一审议、反复打磨、动态调整,这为学校接下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和AI赋能教学改革夯实了基础,标志着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