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

时间:2025-09-17  稿件来源:本科生院  摄影:党委宣传部 

9月16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校区召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副校长毛祥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夏春明,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白建峰,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以及上海市教委高教处相关负责人,五所高校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试点院系负责人和合作企业代表共同参会。会议由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主持。

赵震充分肯定了五所高校落实试点任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代表市教委向参与高校及合作企业表示感谢。他强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用型高校改革,在专项资金、设备更新、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重服务、强贡献”的使命,他从三方面明确改革推进要求:一要固化改革成果,从试点实践中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核心经验,转化为规章制度与工作机制,为全市高校提供示范;二要加强衔接转化,深度对接国家与地方产业需求,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让教育链精准支撑产业链;三要持续深化特色,转变办学理念,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企业要求紧密对接,以“学以致用”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五所高校围绕改革推进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方向作了系统汇报,各校特色鲜明、路径清晰,展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创新生态。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四双四改’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实现从‘坐中学’转向‘做中学’、从‘做题目’转向‘做创新’的改变。”汪小帆介绍,学校已在“校—学部—专业—课程(群)”四个层面建立“校企双负责人”组织机构,构建校企双元治理体系,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全面修订2025级培养方案;通过设立“上应学者”计划改革师资评聘、加强专项经费支持、优化激励分配机制等,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两个试点专业,与百雀羚、华谊集团、伟星新材等数十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联盟和定向培养试点班,开设“AI+专业”融合课程,构建“主专业+微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实习—毕设—就业”无缝衔接,持续为上海美丽健康与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专微融合”育人新体系。夏春明表示,学校与龙头企业共建41个新兴技术微专业,7个获市级认定,“无人机应用”微专业入选全国低空经济典型案例。试点学院开展“2.5+0.5+1”驻企培养与“四学段”订单班,推行长周期、整建制企业实践,建设23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百本校企教材和425门企业专家课程,全面推动“校企共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上海电力大学聚焦能源电力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清洁发电、智能电网、电力储能、电力人工智能”四大领域育人生态。杨宁介绍,学校联合电网企业、发电集团等头部单位,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与实验实训基地,试点推行“2-3-4-8”进阶实习及长周期驻企实践,强化学生工程实战与创新能力。通过“微专业”“微订单”和电力特色学科竞赛,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需求,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创新“工学交替、模块化、项目制”培养模式,打造“岗位实习不断线、理论与实践进阶融合”的应用型育人范式。白建峰指出,学校聚焦智能制造、标准化工程等领域,实施“5模块16个月企业带薪实习”,强化真实场景下的能力进阶。依托“订单班”“Co-op项目”实现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和校企双导师协同,夯实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服务上海先进制造与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

上海电机学院立足“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深化“六双”育人模式,系统落实“四选”培养路径。王宏志介绍,学校成立8个产业研究团队,通过“三段式”系统调研与三级行业咨询机制,明确四大重点服务产业。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微观落地,结合“四选”路径实施工程基础课程改革,设置产业领域进阶课程,构建大一至大四逐级深化的能力培养体系。以“卓越班”为试点率先开展驻企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岗位胜任力。

与会人员还围绕专业结构优化、长周期企业实习、激励制度配套、企业深度参与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当前上海正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施高等教育“重服务强贡献”计划,此次会议既是对前期工作的系统总结,更是加快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机制的“改革再攻坚、推进再提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和市教委工作安排,进一步落实“加法减法,提质补缺”,加强整体联动改革和微观领域针对性改革,将试点专业的改革经验推广至学校重点服务的其他重点产业相关专业,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更主动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上应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