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陆由杯”全国数字化社会工作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我校徐汇校区举办。本次大赛作为全国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重要赛事,自2025年3月6日启动初赛以来,汇聚了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4支队伍,集中展现了数字化时代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成果与发展趋势。

本届大赛采用线上系统竞赛和现场答辩的双环节赛制。在线上竞赛环节,参赛选手通过“陆由数字化社会工作3D虚拟仿真设计与对抗比赛软件”,模拟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全过程。该环节设置四个闯关关卡,全面考查学生在资源整合、项目设计和危机应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突出数字化工具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为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大赛设置了普通本科、研究生、职业院校和机构四个赛道。在前期40多场赛前培训和模拟赛中,共有300多名高校教师、100多名机构导师以及900多名参赛队员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普及与应用。在现场答辩环节,43支晋级队伍围绕老年、青少年、儿童、医务、农村及残疾人社会工作等领域,展示了AI、VR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方案。

参赛项目覆盖视听障碍帮扶、老年人健康关怀、社区营造及非遗文化传承等多个方向,体现出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与首届赛事相比,本届作品的数字化应用更为多元,AI生成图像、数字人、智能体等技术构想纷纷亮相,呈现出创新活跃、应用深入的显著特点。

本次大赛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字化工具运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总决赛现场,来自福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安徽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福州市爱加倍社工服务中心等角逐特等奖的参赛队伍,围绕赛前提交的创新实践案例构想,以图文并茂的PPT讲解、视频展示、舞台剧表演等多元化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其在服务理念、工作方式、需求评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评审专家认为,本届大赛作品在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显著提升,展现出年轻学子的数字素养与创新意识。大赛评委、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赵芳教授在点评中强调,数字化技术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工具,但专业属性与伦理价值始终是核心。同学们在方案设计中展现的创新思维与专业素养,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工作的未来。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指出,年轻一代具备天然的数字技能优势,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大赛不仅是一次竞技,更是一次集体学习与专业成长的过程。大赛执行主席、我校人文学院院长李正东认为,线上模拟+现场答辩”的模式有效促进了课堂与行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数字化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推动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模式创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毛祥东在大赛总结中表示,当数字技术的“精度”与社会工作的“温度”相融合,必将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学校将继续深化“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理念,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数字化转型。
本次大赛为全国社会工作院校搭建了数字化教学交流平台,探索了“数字技术+社会工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社工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