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以“重服务、强贡献”为导向的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供需适配,10月25日,学校召开2025年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全体会议,汇聚行业企业多方智慧,共商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宝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主任委员汪小帆,副校长毛祥东,副校长王占勇,以及来自宇树科技、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港机重工、华东建筑集团、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上海化工研究院、百雀羚(集团)、稷青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委员出席会议。王占勇作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汇报,会议由汪小帆主持。

“深化综合改革,首要任务是找准办学定位、锚定产业需求。”王占勇在汇报中明确,方案在全面分析学校办学现状与发展挑战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优化办学定位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 的总体思路,并聚焦五大重点产业领域精准发力——香料香精化妆品、数智装备与技术、智能监测与安全应急、信息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
王占勇介绍,“我们的目标是推动人才供给端更好适配需求端,更加精准地服务科技和产业发展。”综改方案围绕“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理念和“应用导向、技术创新”办学定位,明确了调整学科专业与培养结构、改革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科研组织与创新服务、改革引才机制与人事制度、改革内部治理与资源配置等5大任务举措,着力打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
围绕综改方案明确的五大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委员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需打破“校园围墙”,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触摸产业脉搏。

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兴兴提出“让学生在大一就接触到产业最新技术和热门产品。”学校可通过系统设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体系,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产品和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掌握产业所需的能力素质”。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国家级)总裁陈寿面聚焦“把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动态、技术难点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出校企共同开发1-2门微电子前沿基础课程,同时运用数智化技术探索虚拟制造模型开发和打造AI智能体,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知产业的真实场景。
随着中国智造从“单一设备制造”向“系统化集成”转型,复合型人才成为产业急需。多位委员结合行业痛点,为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和全球化复合型人才培育支招。

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中望谈到“现在企业缺的不是‘单点技能’人才,而是能跨学科整合、国际沟通合作能力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他建议学校以产业链为导向,推动专业集群发展,特别是以“学部制改革”为抓手建设交叉学科专业群。

上海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沈安提出学校要拓展课程设置,“特别是关注潜在的产业热点,开设产业关联度高、更具前瞻性的微专业”,统筹好企业研发周期和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关系,以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为依托,做好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期规划。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副总经理张鑫从全球化视角谈到:“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建议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运营通识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外语沟通能力,打造‘专业+法律+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结构。”
“教学场景与产业场景必须无缝对接。”围绕综改方案中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委员们提出了具体合作路径,推动育人链条与产业链条深度绑定。

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基础研究科学家郝鹏超针对“香料香精化妆品”领域,提出将在化妆品绿色工艺、功效评价等方面与学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既推动技术成果落地,又实现“研发-教学-产业”的闭环育人。

华东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王平山聚焦“智能监测与安全应急”相关的城市更新、古建修复领域,建议校企精准对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用真实项目案例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行业标准、积累实战经验。”

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瑾围绕农业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和农业环境数据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推动本科生毕业论文与企业真实技术课题深度绑定,强化学生面向产业实际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也能让企业提前锁定可用之才。”

孙宝国院士在总结中对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系统设计和务实举措给予高度肯定。围绕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他强调:一是准确把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发展;二是围绕重点服务的五大产业领域,依托特色优势学科突出改革亮点,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三是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推动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完善内部质量体系、教师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为改革落地提供保障。

“本次会议聚智赋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坚守应用型本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生态的战略方向”。汪小帆在会议结束时表示,学校将全面吸纳委员们的宝贵建议,以“动态优化、特色发展”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深化综合改革。“我们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施工图’,凝聚全校力量将共识转化为实效,奋力答好‘强国建设,上应何为’的时代命题。”

设立由行业产业主导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构筑“四双”机制,改变学科专业设置内循环的决策流程,实现“随产而动、随需而调”动态调整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吸纳落实良策,进一步明确微观领域针对性改革和配套落实机制,努力构建教育与产业“双向赋能、同频共振”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