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2025翻译技术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端论坛
编辑:吴斯琦 时间:2025-11-13 稿件来源:外国语学院 摄影:党委宣传部
11月6日至7日,我校举办2025翻译技术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RWS主办,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汇聚了来自全国翻译教育、技术研发、行业实务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数智语言服务新业态“垂域大模型赋能人才培养”“数智技术重塑全球沟通桥梁”“翻译智能体指令集优化”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贡献智慧。

校长汪小帆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学校正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开放合作和数字赋能为路径,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当下,要利用数智时代的创新翻译技术,以技术赋能翻译,凝练高端人才培养的新优势,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指出,在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亟须培养两支翻译队伍:一支善于运用AI工具的翻译队伍,一支能够通过翻译提供高质量外文语料,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语料,用以训练AI的专业队伍。

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柴明熲表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但高级翻译人才稀缺程度仍高达67.3%。未来翻译人才必须既掌握现代技术,又具备扎实语言功底。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胡开宝强调,语料库建设是国家战略急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外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求变适变、顺势而为。
在主旨报告环节,专家学者就生成式AI时代的翻译教育展开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王华树倡议按照“技术—制度—文化”三维治理框架,建立AI使用透明机制、构建分级评价体系,培育“以人为本”的伦理素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徐彬认为AI大语言模型,不仅是译者的预翻译工具,更是全能的研究助理、科学编辑和文化顾问,善用AI将深刻变革翻译工作。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凤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专业学生AI素养的培养路径与实践意义,提出了“课程融入+实践训练+伦理引导”的培养路径。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韩林涛指出,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和产品不断迭代,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应打造坚实的“语言+技术”内核,逐步成长为语言服务架构师。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少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翻译生态为背景,探讨了MTI学位论文写作如何顺应翻译模式由“人工为主、机器为辅”向“人机共生、协同互补”的时代转型。香港恒生大学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萧世昌探讨了如何通过翻译技术“科研赋能教学”,形成创新与教学之间的良性循环,构建AI时代的翻译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行业企业专家与高校学者围绕AI时代翻译实践与教育路径展开讨论,科大讯飞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李家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2实验室南研分部部长张建农,聚焦数智技术应用、实践创新与教育改革三个维度,探讨翻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科大讯飞的星火X1大模型助力,支持130多种语言,正在有力支撑“中国智造”出海。华为的智能翻译业务发展经验也为AI翻译人才的关键能力培养提供全新思路。
围绕会议主题,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杨俊峰、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党争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陶友兰、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子满,分别对发言专家的主旨报告作出精彩独到、紧扣主题的点评。分论坛围绕AI时代的翻译实践与教育路径,聚焦技术层面、实践层面和教育层面展开激烈讨论,深入探讨如何融合技术赋能与伦理教育,培养具备语言、技术、领域知识与思辨能力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以应对行业智能化变革。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在闭幕式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聚焦“智能驱动、人机共育、语言服务新生态”三个关键词,立足“新平台、新格局、新担当”三个“新”,既对本次论坛的召开作了高度肯定,也指明了外语学科与翻译技术融合创新的发展方向。

论坛从政策解读到技术突破,从人才培养到教学革新,从生态构建到国际传播,与会专家的见解凝聚了行业共识、指明了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在数智时代、在“十五五”开局之年,外国语学院将紧跟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的步伐,借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努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培育服务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