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产教融合“三协同”研究生培养论坛暨研究生导师培训系列活动开幕式
编辑:吴斯琦 时间:2025-11-21 稿件来源:研究生院 党委宣传部 摄影:党委宣传部

11月17日,学校举办产教融合“三协同”研究生培养论坛暨研究生导师培训系列活动开幕式。论坛聚焦研究生培养中的痛点难点,汇聚上海市教委高教处领导、兄弟高校专家及师生代表,共商共研“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引才”机制落地路径,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改革,为国家和上海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面对产教融合不深、导师团队建设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现实问题,上海市教委高教处、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吴庆全表示,“深化产教融合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他充分肯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效,并提出三大改革路径:一是深化产教融合“三协同”机制改革,打破高校与产业间的壁垒,打造“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研究生培养新范式。二是强化导师育人核心能力,优化校企跨专业导师团队组建模式,推动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优势互补,形成“双导师”协同指导合力。三是聚焦产业前沿需求,以专项班为试点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加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让研究生能力结构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要。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学关系是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变量。”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教授在《导师职责与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报告中指出。他从导师职责定位、指导经验借鉴、满意度调查、和谐关系构建四个维度出发,分享“不设框子、不定调子、甘当梯子”“爱而不溺、严而不酷”等育人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将研究生培养融入校企协同创新场景,以研发任务为驱动、以联合技术攻关为纽带,在实践中深化导学互动,构建信任、开放、共进的师生文化。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如何让这一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是提升培养质量的根本问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束金龙教授以《立德树人追求卓越》为题,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展开深度思考与实践分享。他系统梳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深入解读国家政策导向,并从质量保障、导师考核等方面提出落实路径:导师要将师德师风融入日常,以言传身教传递学术诚信与社会责任;学校要完善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成效纳入导师考核与研究生毕业核心指标;要结合产业需求,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价值引领,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与行业担当。

“研究生培养改革进入攻坚期,需要以系统思维破解多点难题。” 针对导师育人能力不均、生源质量有待提升、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等共性问题,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以《东华大学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改革工作》为题,分享了该校的改革探索与成效。俞昊从导师育人提升、生源质量提高、课程教学提质、科教融合引导、产教融合促进、质量评价重塑六大维度,详解改革 “组合拳”:推行导师分类评聘、评聘分离制度,建立积分制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优才计划”,扩大推免生比例,吸引优质生源;增设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推行校企联合授课,让课程紧跟产业前沿。这些成效举措为我校研究生分类培养、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样本。

“如何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让‘三协同’机制真正赋能研究生培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胡晓钧以《产教融合“三协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题,系统阐释学校的实践探索与未来部署。胡晓钧介绍,学校通过技术难题攻关推动“协同创新”,让研究生深度参与企业项目、在实战中提升能力;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促“协同育人”,搭建覆盖重点产业的实践平台;以校企跨专业导师团队建设促“协同引才”,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加入指导队伍。
面对当前专业学位培养与产业融合不深、课程体系待优化、学位评价衔接不足等挑战,他提出下一步四项部署:推行“住企培养” 模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产业技术攻关的深度融合;开展专项班试点,聚焦重点产业定制培养方案,实现精准育人;改革课程教学,增设产业前沿技术、跨学科融合等课程,推行项目式教学;优化学位授予评价,建立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贴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本次论坛由研究生院副院长翟育明主持,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凤超、各二级学院(部)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导师与研究生代表百余人参会。论坛聚焦核心问题、分享深度思考、明确实践路径,为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凝聚了产教融合“三协同”培养逻辑与导师队伍建设共识。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三协同”为引擎,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与导师培训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培养更多契合产业需求、具备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书写上应大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