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应人物

首页   >   上应人物   >   正文

师德标兵 | 侯怀书:以匠心“听诊”“铸魂”

编辑:吴斯琦  时间:2025-10-24 

有讲台前的坚守,有实验室的突破,更有一颗为学子、为行业跳动的赤诚之心!今天,让我们走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技术学部侯怀书教授,聆听他用奉献与创新写就的教育篇章。

十五载寒来暑往,侯怀书的脚步始终穿梭在教学楼与实验室之间。他长期从事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作为智能检测与机电控制技术研究所、无损检测联合实验室、无损检测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名师工作室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的“掌舵人”,为专业建设倾注了满腔热情。

侯怀书深知,“教育的根基在课堂”。作为过程机械系的责任教授,他每每深入课堂,掌握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专业发展方向的用心规划,到课程体系的每一次优化,再到工程认证的每一个细节,都浸透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当青年教师愁眉于课堂互动的难题,整整三周,侯怀书蹲班听课,成了这门课的“常驻学生”。课后,两人逐字逐句打磨教学环节,他摊开自己的教案,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互动点、案例库和不同学生的反应特点。他将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青年教师的困惑被一一拆解。

几周后,当侯怀书再次走进这间教室,迎接他的是互动的讨论声和青年教师自信的笑容。他常说:“课堂的温度,决定了知识的吸收度。发现问题,就得像做无损检测一样,精准定位,然后‘对症下药’。”

“教书先育人,做学问先学做人。”侯怀书深知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品德的塑造。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他始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流程。

在《互换性与公差测量》的课堂上,侯怀书从不让理论公式和设计规范成为冰冷的符号:讲到配合精度,他会说起我国高铁的研发历程;谈到公差测量,他会讲述工程师们如何在零下 40 度的试验场坚守……

“这些设备里装着的不只是物料,更是一代代人的强国梦。”侯怀书将知识点与我国工业现代化装备的发展历程深度融合,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机电设备设计的技术要点,更深刻感受到这些设备背后,凝聚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侯怀书的实验室,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熔炉”。他坚持每年担任本科生班导师和研究生导师,积极推荐学生参与实习和项目,精心传授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他的指导下,已有51名学生和青年教师取得中国无损检测学会颁发的 UT 二级证书——这不仅仅是一张证书,更是“中国制造”梦想薪火相传的坚实印记。

侯怀书的科研,始终紧贴国家需求和行业痛点。当国外技术垄断着特殊焊缝检测市场,他带着团队扎进实验室攻坚克难,成功主持开发焊缝免打磨超声探伤技术,彻底解决了特殊焊缝无法探伤的行业难题,避免了金属粉尘对环境和全国数十万探伤人员的人身伤害。

这项技术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两年间,多家企业应用该技术创造了超2亿元经济效益。2022年,侯怀书实至名归地捧起了“上海工匠”的荣誉奖杯。

荣誉是起点,不是终点。2024年,“侯怀书无损检测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 在这里,他与“张华工匠创新工作室”“宋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伙伴深度携手,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领域:推动高铁检修中的无损检测技术、高低温环境下的耐冲击试验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那份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工匠之魂。

从精研毫厘的“无损探伤”到润物无声的“灵魂塑造”,侯怀书用纯粹的“工匠之心”,在科技与教育的交叉点上培养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人才,更是胸怀家国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