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举行“聚力双元·破局育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大会,高校领导、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及学部师生齐聚一堂,共同破解人才培养难题,共商产教融合新路径,为绿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人才动能。
双元破题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面对绿色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变革,培养‘懂技术、善实践、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与行业的共同使命。”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健在致辞中表示,产教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共破局、共担当、共成长”。唯有校企携手拆掉“理念之墙”、打通“资源之桥”,方能育时代所需之才。
学部主任韩生教授系统介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总体方案,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路径,全面展现了学部“立足产业、服务需求、协同培养复合型化工人才”的改革蓝图。“我们不仅要培养懂原理、精技术的工程师,更要锻造能创新、善协作的产业先锋队。”韩生指出,方案创新提出“学科-专业-人才-产业”双向闭环协同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逻辑起点,正向构建“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创造”的培养链条;反向建立“需求反馈-动态优化-持续改进”的调整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学部党委书记陈静在主持中表示,“双元协同”是产业人才培养破局之钥。只有校企双主体共育、产教双路径融通,方能让教育扎根产业土壤,让人才在实践中淬炼。在学校与企业支持下,学部将汇聚各方智慧,凝聚改革共识,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需求、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跨界共生
40余专家共筑“智慧引擎”
为深化产教融合,学部成立首届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五大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室,构建起多层次、跨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体系。
首批聘任的15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汇聚了学界权威与产业精英,包括上海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育才、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辛忠、科思创集团副总裁吉文斌等行业领军人物,覆盖化工、能源、生物医药及环境工程等重点领域。
同步成立的五大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室再添26位企业技术骨干,将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到实践指导、技能认证,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闭环管理。学部创新实施“双向浸润”计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车间,转型为“技术工程师”;企业专家走进校园,担任“产业导师”,通过“课堂-车间”场景的无缝切换,真正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联盟启航
共筑绿色化工产教融合新高地
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携手行业领军企业与协会,正式启动“绿色化工产教融合创新联盟”。联盟汇聚上海化工研究院、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英威达尼龙化工(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8家核心单位,共同搭建产教融合战略平台。
通过长周期项目制实践、联合攻关等特色方式,联盟将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示范性平台,为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这一战略合作标志着学部产教融合工作进入校企深度协同的新阶段。
专家视点
以实践与创新驱动育人变革
以有组织科研锻造产业急需人才。华东理工大学王辅臣教授通过煤气化技术团队40年创新实践,揭示了“双元育人”与有组织科研的深度关联。其团队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将工程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掌握“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思维,锤炼了“技术+创新”双核能力,真正实现研以致用、学以成才。
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科思创集团副总裁吉文斌博士从企业视角分享了“双元育人”的实践路径。基于20年校企合作经验,科思创打造了从职前教育到职后发展的全周期培养体系。他提出,校企要共建真实生产场景,让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直面产线实际问题;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前沿内容融入课程,构建“产学研用”开放生态,形成“教育-产业”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改革进行时
从“蓝图”到“实景”
四大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室分别召开2025级人才培养改革研讨会。校企聚焦课程共建、师资互通等协同任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力促改革举措从“蓝图”迈向“实景”,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纵深推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共建虚实结合实训平台,优化长周期实习方案,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化学专业立足传统电镀技术优势,向集成电路与电子芯片材料表面修饰领域延伸,以“存量优化+增量突破”推动专业升级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制药工程专业深化“2.5+1.5”交替育人模式,联合龙头企业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开发与双师型队伍建设,打造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标杆。环境工程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紧密对接岗位技能,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与行业变化,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迈向未来
构建“教育-产业”命运共同体
校长汪小帆在总结讲话中从历史传承、发展进程、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能力等五个维度,充分肯定了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在学校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和企业要成为‘命运共同体’,共享人才红利,共筑产业未来!”汪小帆表示,学部要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推进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校企双方共建特色课程体系、共培双师型师资队伍,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大纲、真实生产项目嵌入课堂教学、一线工程师引入教研团队。
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学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双向闭环”机制、创新联盟及专家智库的协同发力,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正以系统化、立体化的改革举措,努力构建起“校企共生、产教共荣”的新生态,书写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