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简讯

首页   >   校园简讯   >   正文

师德师风建设月期间多场教师沙龙接续举行

时间:2025-09-29  稿件来源:智能技术学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城市建设与生态技术学部 

在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期间,多场教师沙龙接续举行,赋能教师发展与育人提质。9月26日,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主办、智能技术学部承办的第106期教师沙龙暨师德师风建设青年教师座谈会举行。智能技术学部党委书记杨瑞君、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吴晶晶以及学部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智能技术学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兵主持。

在育人故事分享环节,四位优秀教师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创新、教学能力提升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展现了教育家精神在智能技术学部的生动实践。

上海工匠、师德标兵侯怀书教授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陈岚教授以 “立足课堂深耕教学——谈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道’与‘术’” 为主题,分享了教学能力提升的核心和方法,以 “道”为锚,以 “术”为帆,在“课堂实战-反思迭代-协同进化”的循环中实现突破。

学校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忠诠-尔纯”思想政治教育奖一等奖获得者王栋副教授,用真情实感分享了他在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中的宝贵经验,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王华教授分享了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创新方面的经验。新进教师代表王鹤霖分享了她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 类)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入职后的感受与经历,展现了AI赋能科研范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9月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107期教师沙龙主题活动“教育精神铸魂强师”举办。本次活动特邀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作题为《如何做导师》的主题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邱杰主持。

何云峰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当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与科研中的角色定位,强调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从导师的责任意识、专业素养提升及与带教学生的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优秀的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通过此次活动,大家不仅加深了对导师职责的理解,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本次沙龙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9月28日,城市建设与生态技术学部承办“智建未来,产教共生——与产业导师共探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第108期教师沙龙。城市建设与生态技术学部相关条线工作负责老师、专业教研室主任、青年骨干教师等参加会议,智能技术学部党委书记杨瑞君出席会议,城市建设与生态技术学部党委书记丁文胜主持。

会上,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技术总监、智能建造研究所所长房霆宸做“工程建设企业智能建造研究探索与人才培养思考”主题讲座。他聚焦典型智能建造共性技术研究、建筑机器人开发实践探索、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与期待三个层面,结合当前行业发展实际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需求是导向、科技是保障、人才是关键。土木工程发展的突破点是大数据的总结与利用,新材料的研发与利用,装置装备的开发与利用,智能建造领域复合型人才更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讲座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打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企校企成果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